兴义市雄武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
备课教师:吴天敏
授课年级:二年级
教材分析: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这节课在“量与计量单位”这部分内容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轻重体验,但是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比较关注物品大小、形状、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对物体质量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具体的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对物体的质量缺乏认识。同时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学生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在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计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与量之间的对应。因此从“掂”的体验到“估”的技能形成是一种跨越,更是对比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天平,2分硬币,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情境图。
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质量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质量单位。你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哪些质量单位?
预设:斤、公斤、两、克、千克……
师:生活中我们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单位
师:老师这有几件从超市买来的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哪件轻一些吗?
1.认识秤
师: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质量进行比较呢?
生:可以用秤称一称。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用的秤。
2.认识千克
师: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说感受。
师: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这袋洗衣粉有多重?
生:可以用秤称一称。
出示并介绍盘秤,称较重的物品通常用盘秤。
师:这袋洗衣粉重约1千克。再掂一掂,把这种重的感觉记在心里。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重约1千克?
生举例,用盘秤验证。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桔子、1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预设:2千克,1千克,500克,3千克,1千克……
师:实际上这些物品都重1千克,不信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分别放在盘秤上称一称)。
师追问,从这几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棉花看起来多一些,图钉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感受并建立2千克,3千克……等质量观念。
3.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1枚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什么感觉?
生:比洗衣粉轻多了,拿在手里一点感觉都没有。
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个2分硬币有多重?
生:同样用秤称一称。
师把硬币放在盘秤里,让学生观察后说有多重?
预设:看不出来,不便于用1千克表示,不足1千克,我觉得不能用这种秤称,老师刚刚讲过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盘秤,硬币太轻了,应选择称轻的秤来称。
师:这枚硬币的质量该怎样表示呢?
生:比千克小的质量单位还有克。
出示并介绍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天平。
师:这种轻轻的,拿在手里没感觉的2分硬币重约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重约1克吗?
生举例,用天平验。
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
学生掂量并感受。
4.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师板书:1000克。
师:再请学生掂一掂重1千克的洗衣服和重1000克的两袋盐,有什么感觉?
预设:一样重,不一样重。
师:到底是不是一样重,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师板书:1000克=1千克。
小结:较轻的物体常用“克”单位,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单位。
三、课堂练习(课件呈现习题,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师小结:其实刚才你们所说的1公斤就是1千克(1公斤=1千克),1斤就是500克(1斤=500克),1两就是50克(1两=50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5、作业
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
克( g )和千克(kg)
轻 重
1000克=1千克
2022春季学期雄武乡小学教师
“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记录表
课题 | 克和千克 | 学段 | 小学 | |
组别 | 二年级数学组 | 年级/学科 | 二年级数学 | |
成员 | 王艳、黄艳、吴天敏、李萍萍、郭璞 | |||
时间 | 2022.4.2 | |||
集体备课参考资料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网络音频、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 |||
集体备课记录 | ||||
记录人 | 黄艳 | |||
黄艳:教学目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性格,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吴老师这个作业布置是不是可以再详细一点,这是我不成熟的一点建议,请吴老师不要见怪哦! 王艳:看了吴老师的课件和教案,我谈谈我的观点和建议与各位老师共勉:1.课件精简优美,很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2.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思路清晰,设计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3.板书设计非常的精简。4.教学过程在导入是可让学生拿自己的数学课本和自己的铅笔掂一掂,让学生感受物品的质量后再去观察主题图的故事。5.教学过程中可强调一下克和千克的符号(g ㎏) 郭璞: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准备一些1千克的物品,然后再称,用一只手拎1千克的东西,有必要让学生感受2千克和3千克的物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逐步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接着类推感受整千克数,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李萍萍: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 ||||
集体备课反思 | ||||
教师以多种方式教学本课内容,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集体备课能让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风格备同一堂课,从中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通过此次的交流讨论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能认识到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提升教师反思,希望能通过此次的学习、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 ||||
第 页 共 页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