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教育云平台

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学校首页>教学常规>备课>内容详情

《少年中国说》集体备课教案

发布时间: 2022-11-10 00:51 发布单位: 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 浏览量: 3786 【公开】

少年中国说集体备课

 

兴义市雄武乡松毛坪小学:语文组

                                 

 时间:2022915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主题,用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饱含深情的两行诗作为引语:“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围绕语文要素进行了结构化的精细编排: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一篇自读课文《小岛》,交流平台关注的关键词是“资料”和“朗读”。

课文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全文末尾的三段节选,教材在课题后用“节选”二字标注。课文的三段文字用词考究,大量使用排比、对仗,骈散结合,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配以两幅插图:“红日初升,朝霞漫天”“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极好地切合了课文的文字和象征意义。本文写于20世纪初,半文半白,有的文字,学生是一读就懂的,有的文字,又比较艰涩。为此,教材在课文右侧对应编写了注释。这些注释,关注学生对文句的整体感知、理解,而没有去深究其中字词的深意、用法等,既保证了学生顺利读懂,又不至于陷于古文言字词的过多剖析。除了识字写字,课后有三个习题设置和一个选做题目。第一个习题要求指向读背,并有“连贯而有气势”的具体要求;第二个习题指向单元阅读要素:结合资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和情感;第三个习题,在借助资料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收集资料,了解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并制作手抄报。选做为:和同学集体朗诵课文。

本课教学适宜于读,而在以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特色,又应该在“连贯而有气势”上,多加引导。在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方面,结合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从时间上看,可以是课前预习收集查阅,课上学文交流分享,课后查找丰富认知;从资料类别上看,可以是视频的、图片的、音频的、文字的等等;从获取方式看,可以是书本的、网络媒体的、口耳相传的……不管学生如何获取资料,都需要将这些资料与文本相联系,帮助其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文字中浓浓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中讲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执教者力求结合文本特色和学生实际,去达成和实现。

五年级上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方法及能力,但在学习古文,尤其是结合资料学习古文、理解文章情感方面,尚需引导和学习。选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理解是难的,除了书上的注释,老师也提供一些注释,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一些资料,这样三结合,在课堂上,也不急于给学生“大任务”,而是通过“老师例举示范”“小组分解任务”“资料共享并合作理解”“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来整体达成。在理解文章情感方面,先遵循学生的对祖国的已有认知,再回到甲午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强烈的反差之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认同作者激昂的情感。在层层递进的铺排中,在各种磅礴有力的象征中,在直抒胸臆的赞叹中,随着读和理解的深入,学生的情感也层层叠加,从而理解到“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感受到作文中国少年的荣光与责任。通过收集杰出人物的故事和办手抄报的活动,来加强这种情感体验。

本课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应在“朗读”“结合资料理解”两方面。一是正确、流利、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直至背诵;二是查阅资料,并能通过资料、结合资料,理解文意,感受情感,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两课时)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的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单(常规预习加资料收集),查阅并记录相关资料。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揭题解题。

(一)从眼前,到历史

1.在你们的心目中,我们的祖国——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2.在一百多年前,有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猜猜,是为什么?

3.视频资料: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

“老大帝国”的真相:侵略者对腐朽没落的中国的嘲讽和奚落!

(二)知背景,解课题

1.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有人奋笔写下一篇长文——《少年中国说》。

2.知“少年”对“老大”。

3.初知文体“说”,学生自主,结合查阅的资料讲一讲。

明确:说为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一读课文,正确流利,再识作者

1.自由读文。

2.抽生读第二自然段,适时断句、正音。

插入朱熹语作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3.第二自然段要做到“不误一字”,对学生部分学生是不易的。幻灯展示难读字词,拼一拼,读一读,记一记。

4.全班齐读,做到正确、流利。

5.分享初读感受,了解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学生根据课前资料收集,从不同角度介绍作者梁启超,教师相机补充。

明确分享资料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了解的那些方面。

三、二读课文,知文意,悟浓情

(一)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段古文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其中第一自然,多数学生一读就大体懂了。

1.请把这段的意思和你的同桌合作说一说。

2.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探讨。

3.借助资料,知“故”与“节选”。

(1)第一个字,“故”是什么意思。

(2)教师查阅的资料显示,它的意思有:事故、缘故、故意、所以……

(3)选择:所以。

(4)质疑:文章一开头,就写“所以”二字,岂不奇怪?

请预习中了解了的同学答疑,老师通过幻灯展示《少年中国说》的全文来印证。

明确:像这样,从某篇文章或某本著作中选取某些段落或章节,叫做“节选”,所以,文章题目中标注了“节选”二字。

4.感受排比的层层递进。

(1)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句式有什么特点?

(2)把不同的内容圈出来,汇报。

(3)想想:他们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层层深入、层层递进。

(4)读一读,用声音表达这种层层递进的,渴盼中国步步壮大的情怀。抽生读,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语气、语速、语调。

 (5)看大屏幕的关键词,全班试背本段。

(二)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体会所写的事物。

(1)自由读本段,把写到的事物圈出来。

(2)质疑:看看题目“少年中国说”,而整个第二自然段,没写少年中国,而写这些事物,又是为何呢?抽生一二。或能解答,或要存疑。

(3)聚焦: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为例,写的事物类别是——动物,分别是:龙、虎、鹰隼。世间的动物千万种,为什么偏偏是龙、虎、鹰隼?而不是蚯蚓、病猫和麻雀呢?

请结合你查阅的有关资料,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对写“潜龙”“乳虎”或“鹰隼”的理解。

(4)再聚焦:请收集了龙的资料的同学来分享。

老师相机补充资料:

资料一:中国龙文化简介。

资料二:《龙的传人》两行歌词。

现在,你对写潜龙而不是写蚯蚓,有什么新的理解?——知象征(或比喻)。

(4)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祖国——中国,像潜藏的巨龙,在深渊中腾跃而起,她那闪闪的鳞片和锋利的爪子,在空中飞扬。

(5)像老师那样,结合书上的和老师提供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分组练说,汇报。

(6)理解之上,再读本段。指导“纵”“横”“似海”“方长”的节奏。

三、思考联系,引向收集,积攒期待

1.承接学生读的情感:正因如此,梁启超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末段。思考:“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联系?

2.距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已有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你知道哪些呢?初步分享。请下来后,查阅和收集他们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讲述他们的故事,并排练集体朗诵。

四、作业设计

1. 查阅和收集:百年来,有志之士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的资料。

2. 书写本课生字。

五、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

                    中 国               

                    少 年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黔西南州教育局 技术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88号    客户服务热线:4001801818转1
Copyright©2016 yun.jzjyy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6008618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