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表(初稿)
(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
教研组 |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 教 师 | 刘玉凤 | 时 间 | 2022年3月28日 | |
课时数 | 第一课时 | 课 题 | 青山处处埋忠骨 | 课 型 | 集体备课 | |
教学内容 分析 |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在极度痛苦时依旧选择尊重朝鲜人民意愿,将毛岸英的遗体留在了朝鲜的事情,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这篇课文中有细致起伏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不难,但是要深度理解毛主席超人的胸怀,还需要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这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文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都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学习表达方式有启发作用。 | |||||
学情分析 | 课文讲的是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大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够说出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大意,学生应该能比较准确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基调。但毛主席老年丧子的无比悲痛心情,学生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不可能感受的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过分要求学生,求真情,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 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 |||||
教学重点 | 1.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2.结合课文,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 |||||
教学难点 |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 |||||
教法学法 | 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 教具学具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 诗歌引入,走近伟人 1、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呈父亲》。学生齐读。师简介:这是毛主席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主席简介)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主席,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课件出示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2.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毛岸英牺牲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第二部分写最后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主席,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2)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3)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①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答疑解惑。(课件出示解释) 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5)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三、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指名学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只能借烟消愁) (2)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惊悉噩耗,毛主席怎能不悲恸欲绝呢?(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4.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回不来了。) (2)教师引导: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 5.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 (2)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毛主席心中的伤痛。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6.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 (1)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 (2)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3)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4)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5)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6)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7)教师小结: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我们运用这个方法学完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读中感悟。
合作学习
|
诗歌引入,体会毛主席博大的胸襟。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打下基础。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极度痛苦的心情。
| ||||
板书设计
| ||||||
作业设计 | ||||||
作业内容 | 设计意图 | |||||
1、按要求写句子
①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改为陈述句)
②他们想见见儿子的遗容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电报记录稿被秘书交给主席。(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哀莫大于老年丧子。”文章的哪些词语准确细腻地刻画了作为常人的毛主席惊闻噩耗后的极度痛苦的心情?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来。
3、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须“”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句诗是清代______________
写的. |
第一小题让后进生和中等生选择完成,让他们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
第二、三小题让中等生和优生选择完成,将《溪边》这首诗歌的背诵转化为默写。
以上题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的题目来完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表(定稿)
(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
教研组 |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 教 师 | 刘玉凤 | 时 间 | 2022年3月28日 | |
课时数 | 第一课时 | 课 题 | 青山处处埋忠骨 | 课 型 | 集体备课 | |
教学内容 分析 |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在极度痛苦时依旧选择尊重朝鲜人民意愿,将毛岸英的遗体留在了朝鲜的事情,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这篇课文中有细致起伏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不难,但是要深度理解毛主席超人的胸怀,还需要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这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文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都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学习表达方式有启发作用。 | |||||
学情分析 | 课文讲的是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大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够说出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大意,学生应该能比较准确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基调。但毛主席老年丧子的无比悲痛心情,学生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不可能感受的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过分要求学生,求真情,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 |||||
教学重点 | 1.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 |||||
教学难点 |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 |||||
教法学法 | 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 教具学具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 诗歌引入,走近伟人 1、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呈父亲》。学生齐读。师简介:这是毛主席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主席简介)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主席,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课件出示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2.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毛岸英牺牲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第二部分写最后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主席,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2)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3)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①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答疑解惑。(课件出示解释) 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5)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三、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指名学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只能借烟消愁) (2)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惊悉噩耗,毛主席怎能不悲恸欲绝呢?(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4.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男生齐读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回不来了。) (2)教师引导: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 5.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师指名让学生说) 课件出示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 (2)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毛主席心中的伤痛。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6.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 (1)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 (2)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3)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4)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5)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6)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7)教师小结: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孩子们,今天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同学们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读中感悟。
合作学习
|
诗歌引入,体会毛主席博大的胸襟。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打下基础。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极度痛苦的心情。
| ||||
板书设计
| ||||||
作业设计 | ||||||
作业内容 | 设计意图 | |||||
1、按要求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须“”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句诗是清代______________
写的. |
第一小题让后进生和中等生选择完成,让他们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
第二、三小题让中等生和优生选择完成,将《溪边》这首诗歌的背诵转化为默写。
以上题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的题目来完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表(初稿)
(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
教研组 | 五年级语文组 | 教 师 | 张苇苇 | 时 间 | 2022.4.1 | |
课时数 | 2课时 | 课 题 | 《手指》 | 课 型 | 集体组备课课 | |
教学内容 分析 |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幽默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说明了-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幽默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 |||||
学情分析 |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加强引导后,可以让他们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对部分文段自学,但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老师重点关注、不断引导。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具备了一些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注重发展学生表达上的潜力,让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 |||||
教学目标 |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 |||||
教学重点 | 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 |||||
教学难点 | 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 |||||
教法学法 | 教具学具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 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 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3.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 根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怎样划分?(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五根手指 ;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 (2)谁能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说)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5.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拇指。 1.学法指导。 刚刚同学们能轻松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大家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 2.品读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关键句。(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指名学生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长处、短处)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从“姿态”和“性格”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五根手指当成人来写。) (4)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教师小结: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探究大拇指的姿态。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拇指的姿态的?(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 ④大家注意一下“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十分有趣。) ⑤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⑥教师小结: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类似的句子。 (2)探究大拇指的性格。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性格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l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l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③大拇指有什么性格特点?(肯吃苦,但不贪功,默默奉献) ④谁能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3)探究大拇指的作用。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③说说大拇指有什么作用。(扶住琴身、抵住水、按住血、扳住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④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⑤排比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这段话中哪些词突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相帮、死力、拼命、用劲) ⑥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大拇指的作用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4. 教师小结:我们从姿态、性格和作用三个方面了解了大拇指。作者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大拇指,语言十分幽默和风趣,读的时候能让你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人。 四、借助表格,学生自学。 1.了解文章的构段方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第2~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最后写作用。) 2.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仔细地读一读,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 手指姿态性格作用启发大拇指形状不美、身体矮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肯吃苦、默默奉献扶住琴身、抵住水、按住血、扳住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4.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各小组代表反馈表格中的内容,老师适当引导。(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机点击,补充课件上表格的内容) 5.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 根据填好的表格,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指名学生说) 6.教师小结: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不同的作用,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第2课时 一、介绍手指,感受风趣的语言 1.了解作者。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很风趣,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丰子恺。(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介绍手指。 丰子恺先生写的课文,如同他的漫画一样幽默、风趣,那是智慧的闪现。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他笔下的手指。 3.第一次介绍手指。 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来介绍。(同桌之间互相介绍) 4.第二次介绍手指。 四人小组内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可以边看自己填写的表格边介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小组内互相介绍) 5.第三次介绍手指。 全班交流汇报。推荐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这样介绍好在哪,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或改进。(集体反馈成果) 6.感受风趣的语言。 课件出示: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1)猜一猜这段话描写的是哪根手指。(中指) (2)这段话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中指比作关公,把无名指、食指分别比作关平、周仓。) (3)教师小结:关平和周仓是我们阅读过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们都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由手指联想到人,将三指的关系描述得相当传神。运用这种风趣的语言,可以使我们的介绍更加生动。 7.用风趣的语言介绍无名指和小指。 (1)谁能用风趣的语言介绍一下无名指和小指?(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评价) (2)请班上一名学舞蹈的女生演示兰花指的动作。 8.第四次介绍手指。 谁能用风趣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手指。(指名学生上台介绍) 9.积累风趣的语言。 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 10.教师小结: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二、领悟道理,总结全文 1.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1)大拇指肯吃苦、默默奉献的性格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清洁工、老师、妈妈……) (2)食指机敏、敢于探险的性格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警察叔叔、宇航员、飞行员、探险家……) (3)中指养尊处优的性格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我自己、富豪……) (4)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的特点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婴儿、小学生……) 2.领悟文章的道理。 (1)作者运用风趣的语言将五根手指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现在请你们按正确的姿势握住笔……按老师的要求做,抬起大拇指……有什么感觉?再抬起食指、中指…… (2)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学生说)用丰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学生接读)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团结就是力量) 3.教师小结:五根手指各有长处,各有短处,但他们团结起来,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如果我们团结起来,那就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这就是丰子恺先生通过普通的手指所阐明的人生哲理!让我们牢记它吧,再齐读一遍——(学生接读)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推荐阅读:《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和《小学生丰子恺读本》 4.教师总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还要注意在学习上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进步。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探索知识的奥秘。
|
同桌之间互读字词,互相讨论,找出“中心句”
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讨论、交流,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学生自主练习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
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段落中心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本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进而受到启发。
引导学生通过介绍手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训练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风趣的语言。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推荐阅读《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和《小学生丰子恺读本》,感受丰子恺漫画的幽默,为本单元习作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感受他漫画般简练传神的语言风格。
| ||||
板书设计
22.手指
总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总结:合为拳头力量大 团结一心力量大
| ||||||
作业设计 | ||||||
作业内容 | 设计意图 | |||||
1.学习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从人体五官中任选其二,写出两段话。 2.学习完本课,相信你有很深的感触,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感触写下来吧。
| 1.通过作业练习写一段话,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后,学会仿写。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学会发现他人的品格,同时明白团结协作的道理。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表(定稿)
(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
教研组 | 五年级语文组 | 教 师 | 张苇苇 | 时 间 | 2022.4.12 | |
课时数 | 1课时 | 课 题 | 《手指》 | 课 型 | 集体组备课 | |
教学内容 分析 |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幽默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说明了-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幽默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 |||||
学情分析 |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加强引导后,可以让他们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对部分文段自学,但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老师重点关注、不断引导。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具备了一些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注重发展学生表达上的潜力,让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 |||||
教学目标 |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 |||||
教学重点 | 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 |||||
教学难点 | 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 |||||
教法学法 | 讲授法、启发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 教具学具 | ppt课件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 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 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3.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 根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怎样划分?(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五根手指 ;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 (2)谁能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说)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5.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拇指。 1.学法指导。 刚刚同学们能轻松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大家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 2.品读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关键句。(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指名学生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长处、短处)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从“姿态”和“性格”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五根手指当成人来写。) (4)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教师小结: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探究大拇指的姿态。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拇指的姿态的?(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 ④大家注意一下“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十分有趣。) ⑤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⑥教师小结: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类似的句子。 (2)探究大拇指的性格。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性格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l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l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③大拇指有什么性格特点?(肯吃苦,但不贪功,默默奉献) ④谁能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3)探究大拇指的作用。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③说说大拇指有什么作用。(扶住琴身、抵住水、按住血、扳住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④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⑤排比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这段话中哪些词突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相帮、死力、拼命、用劲) ⑥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大拇指的作用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4. 教师小结:我们从姿态、性格和作用三个方面了解了大拇指。作者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大拇指,语言十分幽默和风趣,读的时候能让你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人。 四、借助表格,学生自学。 1.了解文章的构段方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第2~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最后写作用。) 2.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仔细地读一读,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 手指姿态性格作用启发大拇指形状不美、身体矮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肯吃苦、默默奉献扶住琴身、抵住水、按住血、扳住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4.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各小组代表反馈表格中的内容,老师适当引导。(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机点击,补充课件上表格的内容) 5.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 根据填好的表格,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指名学生说) 6.教师小结: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不同的作用,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四、领悟道理,总结全文 1.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1)大拇指肯吃苦、默默奉献的性格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清洁工、老师、妈妈……) (2)食指机敏、敢于探险的性格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警察叔叔、宇航员、飞行员、探险家……) (3)中指养尊处优的性格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我自己、富豪……) (4)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的特点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婴儿、小学生……) 2.领悟文章的道理。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团结就是力量) 3.教师小结:五根手指各有长处,各有短处,但他们团结起来,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如果我们团结起来,那就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这就是丰子恺先生通过普通的手指所阐明的人生哲理!让我们牢记它吧,再齐读一遍——(学生接读)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推荐阅读:《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和《小学生丰子恺读本》 4.教师总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还要注意在学习上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进步。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探索知识的奥秘。
|
学生思考,举手发言
学生伸出手,依次说出手指名称。
同桌之间互读字词,互相讨论,找出“中心句”
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讨论、交流,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学生自主练习书写
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自然段,然后指明一位同学读。
每个问题提出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指明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全面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学生边读边动笔画出。
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并把表格补充完整。
听完各小组汇报后,根据所填表格,学生自行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说出自己联想到的人,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说出自己联想到的人,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
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段落中心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本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进而受到启发。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推荐阅读《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和《小学生丰子恺读本》,感受丰子恺漫画的幽默,为本单元习作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感受他漫画般简练传神的语言风格。
| ||||
板书设计
22.手指
总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总结:合为拳头力量大 团结一心力量大
| ||||||
作业设计 | ||||||
作业内容 | 设计意图 | |||||
1.学习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从人体五官中任选其二,写出两段话。 2.学习完本课,相信你有很深的感触,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感触写下来吧。
| 1.通过作业练习写一段话,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后,学会仿写。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学会发现他人的品格,同时明白团结协作的道理。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