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那你们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告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禁火、吃寒食、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斗鸡等。
那清明节扫墓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安全呢?
注意防火安全。春天风大物燥,扫墓祭祖时,切勿在山林、草地乱扔烟头、燃放鞭炮和焚烧纸钱,尽量选择鲜花祭祖。
注意人身安全。清明节期间,天气多变,如遇雨天,在登山时,尽量做好防滑措施,不要走陡坡小路,以免滑到摔伤。在野外如遇雷雨天气,不要接打手机,不要靠近大树、电杆,不要停留应及时躲避。
注意交通安全。出行扫墓告诉爸爸妈妈要自觉遵守交通安规则,保持适当的车速和车距,不要饮酒开车,不要疲劳驾驶,不违规超车,不乱停车,文明出行。
清明节是一个寄托哀思的日子,拜祭已故的亲人。也是一种仪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岑兰红
2021年3月15日